身為設計師,大家應該對“用戶體驗地圖”都不陌生,就算自己沒搞過,也應該聽說過。
說實話,我之前對這件事兒有些抵觸??倱乃容^形式化,花大量時間沒有解決真正問題,得不出執(zhí)行層面的結論,最終以貼貼便簽紙拍拍照看起來很專業(yè)的樣子,其實默默的拉j8倒而告終。
不過,最近在做產品整體體驗優(yōu)化時,我發(fā)現(xiàn)用戶體驗地圖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,它可以讓我們更全局的發(fā)現(xiàn)用戶痛點、挖掘需求、腦爆產品機會點、高效做出決策。
那么bb了這么多,該如何有效的制作屬于自己產品的用戶體驗地圖呢?今天大牙擼篇文章,跟大家溝流一波相關思考,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。
什么是用戶體驗地圖?
就像打仗需要地形圖,體驗提升的戰(zhàn)斗也需要一個藍圖來規(guī)劃和指引。用戶體驗地圖(Experience Maps)也被稱為使用者旅程圖(User Journey Map)。
用直白的話來解釋下:用戶體驗地圖就是通過一張圖,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,從一個特定用戶的視角出發(fā),記錄從用戶來到你的產品到完成目標離開的全部過程,它包括:用戶在這個場景中的觸點、行為、痛點、爽點、以及內心OS。
通過直觀地了解用戶如何使用自己的產品,以及在此過程中的整體感受,幫助我們尋找新的機遇去建立更好的用戶體驗。
它的價值是什么?
除了上面所說優(yōu)點,用戶體驗地圖對團隊還有以下價值:1.用戶視角;2.全局思維;3.達成共識。
1.用戶視角
很多產品工作人員都有一個通病,習慣性的沉浸在自己的邏輯世界中,以工作者的視角去做產品功能,從“我”的目的是什么,“我”有什么東西出發(fā),然后把功能羅列上去。一頓操作猛如虎自嗨的去設計,以為用戶就會在這個規(guī)則完成任務,其實用戶一臉懵逼,甚至想卸載了你。
如果運用體驗地圖,參與者需要切換成用戶視角、小白模式去看產品體驗問題,去觀察用戶在整個路徑中是如何滿足自己目標的,以及在滿足自己目標時,是困難還是容易的,而不只停留在主觀的自嗨。
2.全局思維
身為設計師或產品經理,對“體驗優(yōu)化”應該再熟悉不過了,大家往往單純從產品功能出發(fā),通過數(shù)據(jù)或用戶反饋層面的依據(jù),割裂地去看每一個模塊。
這樣做的問題就在于,很難做到整體系統(tǒng)的提升體驗,一直處于頭痛醫(yī)頭,腳痛醫(yī)腳的優(yōu)化中,被問題牽著鼻子走,不能從全局視角出發(fā),發(fā)現(xiàn)更多的潛在機會點。
而體驗地圖可以把我們拔高一個視角,以更全局的思維去看待用戶使用流程,從而把握節(jié)奏,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輕重緩急的進行體驗優(yōu)化。
3.達成共識
由于團隊角色不同,PM更關注在KPI的壓力下自己的需求有沒有排進去,RD更關注突顯自己能力的技術實現(xiàn),UE們更關注功能體驗和美觀程度,老大們會拍腦袋說競品有了XX功能我也要…
在這種多角色易沖突的環(huán)境下,想要做一個人人都認同都支持并全力以赴的決定,并且持續(xù)保持平衡太難了。
所以,只有各角色成員親自去訪談用戶,參與到體驗地圖繪制中,才能去感受到那些讓用戶緊鎖眉頭的操作,風中凌亂不知往哪點的食指,說出“臥槽”后懵逼中努力探索解決方案的體驗...
而不是每天對著冰冷的屏幕只關注著個人利益,和“我覺得”的主觀認知中。
使大家更能同理心的去看待用戶體驗問題,充分的達成共識,擰成一股繩去高效推進項目。
如何制作?
上面說了那么多它的價值,具體執(zhí)行起來該怎么搞呢,我把它大致分為:1.明確用戶;2.確認場景;3.用戶訪談;4.繪制地圖。
1.明確用戶
體驗地圖的“用戶”不是主觀腦補出來的,而是基于數(shù)據(jù)以及定性調研所得出的。
對于體量較小或者比較垂類的產品,自己的目標用戶很容易明確且跟各角色達成一致。但是有同學會問,像淘寶這種體量較大的產品,包含著買家和賣家,那他們的核心目標用戶是誰呢?
同樣像百度網盤,雖然是同一款產品,但用戶分為:資源型用戶、存儲備份型用戶。他們因為完全不同的訴求過來,導致操作路徑差異非常大。那么我們體驗地圖中應該怎么取舍呢?
這種情況下,就需要在前期跟相關成員達成一致,明確本次制作體驗地圖目標是什么?如果是為了提升用戶在備份環(huán)節(jié)的整體流程體驗(從用戶備份后—到查找—到消費)那么,本次體驗地圖的目標用戶,就是“備份型用戶”。
明確這個之后,用研同學才可以有針對性的招募接下來的受訪用戶。
以上可以看出,在用戶角色復雜的產品中,且人力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,首先要跟項目成員有達成一致的“目標用戶”是誰,避免后續(xù)爭議。
tips:這里有一丟丟小建議,如果一定要取舍,就優(yōu)先考慮高價值、且對產品長期發(fā)展有利的用戶,作為體驗地圖的用戶畫像,優(yōu)先提升他們的體驗。
2.確認場景
明確了目標用戶后,接下來需要工作人員以用戶視角走查產品,從“帶著需求”來,到“完成目標”走的核心場景路徑,梳理出來粗顆粒度的故事場景表格,作為后續(xù)訪談時的大綱模板。
目的是為了各個采訪者在訪談過程中統(tǒng)一、清晰、有目的地去訪談、觀察、驗證我們所關注的場景中用戶的操作行為。
場景的梳理,先以顆粒度大的骨干場景出發(fā),比如,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,主場景是:起點是起床-終點是到公司。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?對,經歷了:起床—洗漱—出門—路上—到達。
基于上面大的階段,還可以拆解出顆粒度更小的二級故事場景,比如起床還可以拆解成:鬧鈴響—關鬧鈴—起床—穿衣服。這就是我們的觸點。
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,一定要廣度優(yōu)先,而非深度,不要太早沉浸細節(jié)中,有兩個原因:a.細節(jié)的地方可以通過后續(xù)訪談后的內容進行填充,不需要在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主觀的YY;b.優(yōu)先保證故事的完整性,要做到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狀態(tài),使項目組的所有人都可以對整個產品有全局的印象。
3.用戶訪談
通過對第一趴“目標用戶”招募,再以第二趴確認的”場景主流程“為模版參考,進行接下來的“用戶訪談”,目的是為了收集真實用戶在每個階段下的具體行為、感知、情緒,為下一趴的“繪制體驗地圖”做準備。
那么在用戶訪談環(huán)節(jié)我們需要哪些準備呢?a.被訪者的背景信息;b.采訪者&記錄員;c.整合訪談結論。
a.收集被訪者的背景信息
雖然被訪者因相同的訴求而使用我們的產品,但用戶的不同背景(包括:性別、年齡、婚姻狀況、工作行業(yè)、學歷、愛好...)也影響著他們對產品的認知以及使用情況。
為了更有效和靈活的采訪,而不是形式化的尬聊,我們除了按照之前準備好的“場景”模板進行全流程采訪和觀察以外,建議大家提前了解一下被訪者的背景信息。
比如,還拿百度網盤舉例,同樣有備份訴求的用戶,一個是80后寶媽,一個是95后愛自拍的大學女生,在采訪時的側重點就不同,使用的痛點和需要挖掘的機會點也不同。
如果是寶媽,我們可以更多的詢問和觀察她主要備份的內容是什么,是寶寶的照片嗎?有沒有用過其它的寶寶相冊類產品?怎么看寶寶照片的存儲安全性問題?有使用過百度網盤的寶寶相冊么?寶寶的照片有共享給親戚朋友的習慣么?等等...
如果是愛自拍的女大學生,可以更側重去問,假如把你連著拍的自拍一鍵生成表情包你怎么看?一起出去玩的閨蜜想讓你把合影分享給她,你怎么操作?...
以上可以看出,相同需求下,不同年齡段和背景的用戶,在訪談時側重點差異也很大,因此,提前收集和了解用戶背景信息,對我們挖掘機會點很有幫助。
b.確認采訪者&記錄員
一般訪談,是2名用戶對應1名采訪者和1名記錄員比較合適。因為,同時訪談過多用戶的話,他們在回答問題時會容易受到別人影響,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。
那么在訪談過程中,采訪人員和記錄人員需要注意什么呢?
像之前說的,采訪者在了解用戶背景信息后,有帶入感的引導用戶,去按照之前預設的場景進行操作,從而觀察用戶在整個過程中的行為。
在操作期間,你可以問以下問題:你點擊它在做什么?(Doing)進入后跟你想象中的一樣么?(Feeling)你現(xiàn)在內心里的想法是什么?(Thinking)如果讓你給這個功能打個分,它能得幾分?你有用到過別的產品能很好的滿足你這個需求嗎?…
tips:友情提示一波,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我們不能全聽全信,因為有的用戶會顧及訪談者的感受不說很傷人的實話,什么都說“挺好的”,你要問:“如果有某某功能,你會用么?”,他們可能點頭如搗蒜的說“我會用”。但是假如你樸實的哼哧哼哧去實現(xiàn),說不定會涼涼了。
所以,在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,除了聽他們去表達,還要多觀察他們的行為、表情、語氣,然后進行深度分析背后的原因。
舉個栗子,(措不及防的講故事環(huán)節(jié)哈哈哈一定要耐心聽我說完 打這么多字挺不容易的)我前幾天訪談的一個百度網盤用戶(男性、已婚、愛旅行),期間我問:“你上次跟你老婆出國玩兒是去的哪”?他說:“去年,去的普及”,我說:“ok,你能在網盤中找一張去年在普及的照片嗎?”,他自信的打開網盤里的搜索,輸入“普及”,結果展示“沒有匹配內容”。他疑惑的“嗯”(3聲)了一聲,然后,又仿佛自己很機智的樣子說:“我知道了!”匆忙的在輸入框中打上“海邊”,在loading時,能感受到他沉浸在自己為什么如此機智的喜悅中,然鵝,命運給了他一個耳光,因為結果依舊顯示:“沒有匹配的內容”(我們搜索功能做的確實不好)。
他眉頭緊鎖的看著屏幕若有所思...
我在旁邊一直觀察他的行為,問:“你現(xiàn)在什么感受?”他還是很和氣的說:“有點失望”。
但是,我看著他彪(wu da)悍(san cu)的外形,背景信息寫著他愛好武術,掐指一算不像是這么柔和的人啊。
然后我跟他說:“你別不顧及我的感受,內心里真實的彈幕是啥!”,他驚訝的說:“可以飆臟話嘛,那就是臥槽,這什么玩意兒?!?...
可以看出,如果不深挖的問出他真實感受,我們會記錄他對“搜索”的感受是平平的“有些失望”而不重點優(yōu)化,而真實情況是,他對這個功能已經“憤怒”了。(這個會影響著體驗地圖中的心情曲線打分。)
因此,在采訪過程中我們應該盡可能的給用戶營造出輕松的氛圍,同時多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和引導他們說出真實想法。
記錄員在這個時候,應該及時的記錄下用戶的觸點、行為、痛點、爽點、機會點等等…(在用戶允許的情況下,可以對整場訪談進行錄音和錄屏操作,方便后續(xù)整體梳理記錄。)
c.整合訪談結論
記錄員在訪談中,一般邊聽邊打字,記錄的內容多是緊急和零碎的。因此,等所有訪談結束后,各個采訪者和記錄員需要把自己所記錄的資料進行匯總和梳理。
按照之前預設的“場景地圖”的關鍵節(jié)點,將訪談時每一個階段里的觸點,觸點下的反饋(行為、想法、痛點、爽點)進行整合和去重,有條理的梳理出來,有助于接下來的體驗地圖的繪制。
以上是“用戶訪談”環(huán)節(jié)需要注意的事兒:a.提前收集并了解用戶信息,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進行訪談;b.身為訪談人員,不能完全相信用戶口中說的,更應該觀察他的行為舉止背后的問題;c.身為記錄人員,訪談結束后,對所有被訪談的用戶記錄進行格式化的整合和去重,為繪制體驗地圖作準備。
4.繪制體驗地圖
前面做的那么多的準備,都是為了這一趴的“繪制成體驗地圖”。那么在勝利的邊緣試探時,我們還需要做什么呢?a.整理卡片;b.繪制地圖; c.可視化輸出。
a.整理卡片
在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,我們需要把之前記錄員梳理出來的用戶在不同階段中反饋(觸點、行為、痛點、爽點),寫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上,把“我+動詞”放到“行動Doing”一欄,把“我覺得”放在“感受feeling”一欄,這樣,能讓地圖更加清晰。
b.繪制地圖
在白板上畫一條橫軸和縱軸,橫軸對應的前面第2趴所講的大的骨干場景,縱軸是通過第3趴訪談記錄下來的用戶的行為、想法、爽點、痛點、心情曲線,以及最終腦爆的機會點。
ips:行為:用戶進入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;想法:在操作時,內心的想法是什么;爽點:感覺非常驚喜,超出自己預期的體驗;痛點:挫折、破壞體驗的坑爹感受;機會點:通過痛點,挖掘出來的解決方案。
然后,將記錄員寫好的卡片,按照顏色和區(qū)域貼近地圖相應的中,能夠更直觀的瀏覽。
接下來,通過用戶每個階段的行為和痛點以及驚喜點,整理出情緒曲線,接下來的項目工作,就是努力把用戶的情緒“低點”拉平,“高點”更高,打造屬于自己產品的Aha Moments。同時基于“痛點”,挖掘更多產品創(chuàng)新的“機會點”。
c.可視化輸出
其實像上面所呈現(xiàn)的便利貼+手繪的形式,已經比較落地了,不過對于沒有參與的同事來看,可能會有一些懵逼。如果你想把它沉淀下來或分享出去的話,接下來可以整理一份可視化電子版的地圖。
說了那么多都不如直接上圖系列(微笑臉),比如:稱之為參照模版的案例—歐洲鐵路體驗地圖。
比如:出境購物用戶體驗地圖。
再比如:途牛用戶體驗地圖。
以上,就是繪制體驗地圖相關的事情,先根據(jù)訪談內容整理好情緒卡片,然后在白板上畫出用戶完成需求的整體路徑,以及過程中的Doing、Feeling、Thinking,最終輸出可視化的體驗地圖表格,進行沉淀和分享。
tips:用戶體驗地圖注重的是成員的思考和洞察力,不太需要過度的去花時間包裝美化,只要表達清晰易懂就ok,因為有美化的時候,倒不如好好思考用戶的痛點和機會點,產出更有效的設計方案。
總結
總的來說,用戶體驗地圖的價值,不僅能使我們以“用戶視角”的做產品設計;還能夠有避免頭痛醫(yī)頭,腳痛醫(yī)腳的工作方式,以“全局思維”去思考產品體驗問題;同時多角色參與后,對體驗問題充分“達成共識”,有助于項目成員擰成一股繩的高效推進項目。
制作用戶體驗地圖時,首先要有針對性篩選“目標用戶”;其次要切換小白視角梳理“骨干場景”;然后根據(jù)場景變通的進行“用戶訪談”,收集用戶的觸點、行為、想法、爽點、痛點;最后繪制成“用戶體驗地圖”。
但是,繪制出來體驗地圖并不等于項目結束,報告產出后,項目的組織者要積極的跟大家同步結果,對調研中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快速腦爆解決方案。
由于體驗地圖一次產出的問題會比較多,我們可以通過痛點的嚴重程度以及實現(xiàn)成本,劃分優(yōu)先級,并按計劃進行落地。
我覺得體驗地圖像是一種超級的整理術,幫助我們在無序繁多的需求任務中芟繁就簡,理清思路。運用好“體驗地圖”,讓一切產品觸點和設計機會點清晰可見。
希望這篇文章,對你有所幫助。